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决战决胜第一线|蜂蜜越养越多 日子越过越甜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日期:2020-04-17 【字号:

  阳春三月,草木葱茏,繁花遍地,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采集点点滴滴的花蜜。

  “我家去年26箱蜜蜂共产出了500多斤蜂蜜,赚了3万多元呢。”日前,福建省上杭县湖洋镇纪委书记李丹来到上埔村养蜂基地,还没进门,就听到她挂钩的贫困户林东华“嚷嚷着”自家蜂蜜的“大丰收”。  

  可几年前,林东华的日子可没有现在这么“甜”。

  2016年6月,李丹开始挂钩帮扶林东华一家。林东华家只有2口人,原户主是林东华的老父亲,80多岁,体弱多病,瘫痪在床。林东华是他的小儿子,近四十岁还没有结婚,独自在家照顾老人,一直没有外出工作,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2017年下半年,老父亲过世了,林东华更是一度陷入痛苦当中,提不起精气神,也不想出门干活。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丹找来村两委干部多次到他家,做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要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坚强面对生活。经过多次开导,林东华的情绪有所好转。在李丹的帮助下,他参加了雨露培训计划,在上杭县富鑫电子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每个月都能拿到固定工资,极大地鼓舞着林东华工作的积极性,他更是走上了创业脱贫的道路。

  湖洋镇上埔村与临城镇西南村交界处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是天然的养蜂基地。在李丹的推荐下,林东华认识了一个专业养蜂的朋友,得知养蜂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林东华学习了基本的养蜂技术和传统养蜂方法。他请木工做了15个蜂桶,在当地收了一些蜂种,开始养殖蜜蜂。蜜蜂繁殖很快,仅仅一个月,15个蜂桶已爆满。慢慢地,他也摸索到养蜂的一些门道,熟练掌握管蜂、护蜂、取蜜等养殖技巧。同时,李丹还请来经验丰富的养蜂人和专业技术员教他学习养蜂技术。很快,林东华继续扩大规模,在熟人朋友那里订购了11个蜂桶。当年夏季就收割200多斤蜂蜜,收入1万多元。之后,他还参加了贫困户养蜂培训,再通过网上学习,在线上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将自家的蜂蜜销售出去,养蜂让他尝到了甜头。

  “像林东华这样靠养蜂脱贫致富的例子,在湖洋镇还有很多。”李丹介绍道,“在市级贫困村新坊村,养蜂产业就是群众的脱贫致富产业。”据不完整统计,该项目共计蜂种群从125箱开始发展到200多箱,采蜜1200多斤,共创收近7万元,户均增收5000余元。预计到今年年底,该项目可发展到500多箱,采蜜近6000斤,共可创收30万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撑起了“甜蜜”事业。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能人大户的帮扶效应,新坊村在湖洋镇政府的倡议下,推行“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抓项目,驻村第一书记筹集1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与邻县(武平县)养蜂合作社对接,形成结对帮扶,扶持14户农户共同参与养蜂产业发展,惠及人数达42人。同时,支部书记还带领村民到武平县养蜂基地和上杭县泮境乡养蜂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邀请当地的养蜂大户前来村里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指导贫困户参与蜜蜂养殖。

  湖洋镇还将把新坊村的养蜂产业作为激励性扶贫产业,成立养蜂合作社,吸纳全镇所有的养蜂专业户特别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养蜂产业其实只是湖洋镇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我们还依托区位优势和农业乡镇优势,引进实力企业发展现代精品农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抓手。”李丹介绍道。据介绍,湖洋镇在县级贫困村通桥村引进央企鑫中合发展智能化温控大棚项目,公司将流转的300亩土地涉及贫困户17户,2019年每户每月均增收880元。对缺乏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公司可常年安排30名贫困人员从事分拣、包装等工作,带动贫困户脱贫。

  不仅如此,湖洋镇还创建了“央企+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新模式,通过引进央企华润五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由镇政府牵头成立上杭县湖洋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贫困户自愿申请加入,再由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统一打包注入华润五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中,贫困户每年可获得8%的分红收入。目前,合作社中120户贫困户,三年的分红1.2万元均已到户。

  “不等不靠才能勤劳致富,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咱们的生活真是跟蜜一样甜。”谈及脱贫后的生活,村民们激动不已。(供稿:湖洋镇纪委)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