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一镇一孝廉
【一镇一孝廉】⑧ | 李英华:孝道于心 廉洁奉公
来源:上杭县纪委监委  日期:2019-10-30 【字号:
 李英华,又名李鸿耀,男,字积庵,号和甫,胜运里院前乡人(今太拔镇院田村院前),李木德二十六世裔孙,诰授中宪大夫,钦点刑部主事加四级,河南司行走。甲午恩科会试受卷官,丙戌(1886年)科进士丙子(1876年)科本省举人,郡廪生。道光庚戌(1850年)十一月初二未时生,光绪丙申(1896年)七月初三亥时卒于京师,旋扶榇归籍,葬大坑围下塅。配蓝氏,诰封恭人,道光庚戌八月十二生。副钟氏,敕封儒人,同治己巳生。子二:原出钖康、宜康。

聪明好学 胆识过人

 

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和甫公,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钦点刑部主事。他从小聪颖过人、过目不忘,而且勤奋好学,他的才智学识一直为当时世人所称颂。
和甫公从小好学懂事,自觉认真。每年过年时节,除了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以外,到年初二就开始认真学习。为了能使自己留在房间更好地静心读书,他让祖母帮忙把房间门关起来,不让其他小朋友叫他出去玩。在他十多岁时,就已经参加了童子试(又称小试,俗称考秀才)。在光绪二年(1876年),他参加会试合格,成为贡士。他的会试五策都是优秀之作,也因如此,知识渊博的他名噪一时。后来,主考官钱塘孙诒经看中他的才能,招入自己家中教他的二个儿子,其中长子宝琦,后来成为清末山东巡抚,民国后任内阁总理。在光绪十二年,和甫公参加殿试获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之后再南归主讲于琴冈书院。光绪十八年他返京城供职,光绪二十年充会试受卷官。和甫公文采甚好,写出的文章词华典赡、情韵兼美,著有《丹崖别墅诗文稿》,而且还仿李世雄《宁华志》纂修族谱,义列严密,为人称颂。
和甫公不仅聪颖好学,而且胆识过人。在他十来岁准备参加童子试时,因为本族一个叔伯得罪过名叫吕廷谟的副贡(副榜贡生的简称),副贡便和廪生约好不保这个家族的人参加考试。在清朝有规定,报考童生考试必须有同考五人联保,除此之外还要有本县一名廪生作为担保人,开具保结,即“认保”。所以这样一来,和甫公就因为廪生不给其担保而没法参加童试,不愿就此屈服的他写信向当时的省学政官投诉,最后获得了考试资格。当时,人们都对他敢于争夺权利的举动表示惊奇,并大为点赞,后来他参加乡试揭晓后,考官将他的诗文以第一名的成绩送呈参加殿试。

胸怀气度 善待友邻

院田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古村落,两条小溪呈丁字形交汇穿村而过。村里住的都是李姓人家,小溪的一边叫做樟田背,住着火德公的子孙,另一边则是院前,住着木德公的子孙,他们原本都是同一祖先李珠公的后代。据说在数百年前,两边的子孙因为水源争夺、建房纠纷的原因导致原本同一家人的他们结下深深的矛盾,也因此经常发生宗族斗争,甚至演化成老死不相往来。
从小就耳濡目染自己宗族之间恩怨的李英华,痛感其给彼此带来的伤害,从小就立下要用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化解双方百年来的恩恩怨怨的愿望。有一年,他从京城返乡省亲,到达村子后,他首先来到了火德公一族的祠堂,恭恭敬敬祭拜完后才回到自己木德公的祠堂。他的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两边家族的子孙。从此以后,两边的子孙矛盾逐渐化解,小溪两岸的宗亲终于重归于好。
正是李英华的胸怀气度和谋略善举,让原本互不往来、关系僵硬的两边家族关系缓和,回归如初,这也是后人口口相传、声声称赞的一件事情。

慈母送石 孝道在心

 

和甫公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从小就将母亲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也因如此,他一直居官勤慎、尽忠尽职。
和甫公的母亲蓝太安人,是上杭县庐丰乡蓝邦光公的女儿,十七岁时嫁给和甫公的父亲美禧公。蓝太安人生了三个儿子,和甫公为大儿子,另外两个为国华、文华。蓝太安人十分重视教育,和甫公六岁时外出到县城外的村塾读书,但是她劝美禧公说,村塾中顽童集中,虽有严师督导,毕竟人多管不过来,若儿子是可造之材还是聘请名师专门教育。美禧公听取了建议,聘请族中饱学之士及周边相邻能文之人,专门教授和甫公。在美禧公去世时,和甫公21岁,国华10岁,文华才3岁,蓝太安人坚持聘请老师对另外两个小孩进行教育。
1873年,和甫公准备到省城读书备考乡试,临行前母亲交给他一块石头,对他说道:“心坚石穿,若儿子你能做到心坚如石,还怕不能功成名就吗?”1886年,和甫公中进士到刑部任职前,母亲告诫他说:“刑部掌握人的生死,人命关天,失德之事非同小可。遇到官司千万不可自作聪明,不听他人意见,一定要小心谨慎,反复求证,确保官司刑罪相符合。”她还经常跟和甫公说,既然吃了官饭,就要尽忠尽职、安心工作,不必挂念母亲经常回家。因此,和甫公任职期间,始终忠诚履职、廉洁奉公、刚正不阿。
在距离院田村十几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做古黄岭,是进出乡的必经之路,山高陡峭,前后几里均荒无人烟,每逢风雨天气,行人都无处避雨,和甫公记着母亲对他说过修建亭子方便行人的事情,便在功成之后新建亭子,沿用了百余年。

饮水思源 重修族谱

院前自开基始祖四九朗公到二十世模龄公约四百年了才开始有谱牒,这次修谱由模龄公出资数百金,时间从道光八年到道光二十八年(1828-1848年),他曾嘱咐后人,在修族谱之时,切勿攀援贵显、妄附望族。同治壬申年(1872年),本族父老相议由和甫公的伯父永禧公牵头重修族谱,和甫公则奉伯父之命负责具体文字。
和甫公对族谱的重修十分审慎。因为老族谱过于简单,他便和族中父老商量立纲别目,遍访各地同宗兄弟以补充完善。他还多次专门修书到江西邀请同族共修族谱。和甫公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曾经有一次,宁化的李元仲先生在林澹若家遇到李友玄,喝酒的时候李友玄突然问元仲,你与忠定公(明朝宰相李纲)的远近如何,元仲先生不愿被人说攀附明贤而沉默许久未答。据传院前开居始祖未忠定公的十二世孙,和甫公认为,由忠定公以下到开居始祖以上世系不能一一叙述明白,如果数典忘祖,那么罪孽深大,但是也不能完全相信仍存疑义的说法。如果为了攀附显贵,牵强附会,穿凿支离,那就侮辱了先人。于是在重修族谱过程中,对有关忠定公仍用旧谱所述,留后人考证。除此之外,和甫公还专门写信给曾经当过他老师王裕泉(湖北沔阳人,同治九年实授上杭知县),请他帮忙给族谱写序。
李英华,他的勤奋好学、尊师重教;他的宽容大度、善待友邻;他的孝道在心、饮水思源;他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至今仍为人所称颂!
(文字来源:太拔镇镇志、太拔镇院田村村志等。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关闭